恒星与星云是宇宙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天体。

恒星是由炽热气体(等离子体)组成,能够自行发光发热的球形或类球形天体。

一、太阳

1. 日地平均距离

即天文单位 = AU = $1.496\times10^8km$(约 1.5 亿千米:地平视差法、激光测距法)

2. 太阳的物理特征

  • 角半径:16′
  • 线半径:$7.0\times10^5km=109R_⊕$
  • 质量:$2.0\times10^{30}kg=332000M_⊕$
  • 密度:$150\sim1.4\sim10^{-15}g/cm^3$
  • 转动周期:25.4~34.4 days
  • 温度:$1.5×10^7\sim5800\sim10^7K$
  • 光度:$3.8×10^{26}W$

求太阳质量:

假如 f 代表地球所受的向心力,m、v 代表地球的质量和速度,R 代表地球的公转半径,那么:
$$f=\frac{m v^{2}}{R}$$
根据万有引力定律,有:
$$\begin{align*}&F=G\frac{Mm}{R^2} \\ &\Rightarrow\frac{m v^{2}}{R}=G \frac{M m}{R^{2}} \\ &\Rightarrow M=\frac{Rv^2}{G}\end{align*}$$

3. 太阳的化学组成

元素质量丰度
Hydrogen73.5%
Helium24.8%
Oxygen0.788%
Carbon0.326%
Nitrogen0.118%
Iron0.162%
Silicon0.09%

4. 太阳的热能与温度

太阳辐射能力与波长的关系

graph TD
A[太阳常数]-->B[太阳的总辐射]-->C["太阳表面温度(有效温度/辐射温度)"]-->D[T = 5770 K]

T 是太阳辐射层的温度,即光球的温度;太阳的总辐射 $Q=3.8\times10^{26}J/s$;太阳常数 $l_0=1.36 kw/m^2\cdot s$:

太阳常数

5. 太阳的结构

太阳的结构

(1)太阳内部结构

  • 核心区(0~0.25 R),1500 万 K,质量 50%
  • 辐射区(0.25-0.8 R),质量 49.9%,内层光子吸收再辐射 -> 可见光
  • 对流区(0.8-1 R),质量<0.1%,对流、湍流传热 - 光球的底层

(2)太阳外部结构——太阳大气

光球层

  • 厚度 500 km
  • 密度最大,$10^{-7}g/cm^3$
  • 温度最低,5770 K
  • 光谱吸收线确定 68 种元素
  • 太阳半径按光球层确定
  • 临边昏暗现象、米粒组织

色球层

  • 厚度 2000 km
  • 密度 $10^{-8}g/cm^3$
  • 温度:底 4200 K~顶 50 万 K
  • 亮度仅为光球 1/100

日冕层

  • 范围可拓展至 4~5 倍太阳半径
  • 温度 $10^6~10^7K$
  • 密度 $10^{-15}g/cm^3$

6. 太阳活动

(1)形式

graph TD
A[形式]-->B[黑子]-->G[光球]
A-->C[光斑]-->G[光球]
A-->D[耀斑]-->H[色球]
A-->E[日珥]-->H[色球]
A-->F[太阳风]-->I[日冕]

黑子

光球上不规则的黑色区域,大小约 10000 千米,温度约 4000~4500 K,通常成群出现,可能是一种带电物质的旋涡气团,而且有很强的磁场。

耀斑

色球的某些区域有时会突然出现大而亮的斑块,叫做耀斑,也叫色球爆发。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。

日珥

发生于色球层突出日面边缘的物质抛射现象。

高约几万公里,进入日冕层,物质主要为色球与日冕的冷气体云,可形成浮云、喷泉、圆环、拱桥等不同结构。

太阳风

日冕物质抛射。

(2)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

  • 太阳电磁波 - 电离层扰动 - 无线电波通讯中断
  • 太阳大气高能带电粒子流 - 扰乱地球磁场 - 磁暴
  • 高纬地区产生极光
  • 生物效应

    • 航空育种
    • 循环系统(高血压)
    • 神经系统(中风概率)
    • 呼吸系统(流感)

人类如何应对太阳活动

  • 空间天气预报
  • 子午工程

二、恒星和星云

(一)恒星

1. 恒星的距离

  • 半人马 α:4.22 ly
  • 天琴 α:26.3 ly

PS:1 ly=6.3 万 AU;1 pc=3.26 ly

2. 恒星的大小

体积差异大,质量差异小。半径可相差 $10^5$(体积 $10^{15}$)。

3. 恒星的运动

恒星不恒。

4. 恒星星座

为了认识恒星,国际上把全天球上的恒星,按其排列的几何图形分为若干个区域,并称这些区域为星座。

5. 恒星的发光和光谱

类型颜色表面温度 K特征谱线典型星
O30000强电离 He 线,重元素多次电离线牡丹星
B蓝白20000中性氦谱线,氢线增强参宿二、参宿七
A10000氢线特强,并有电离钙的谱线天狼、织女
F黄白7000电离钙及金属线强,氢线减弱老人、南河三
G6000电离钙金属线强,氢线弱太阳、南门二
K4000电离钙线强,有分子 CH 吸收带大角、北河三
M3000氧化钛分子带很强,金属线强参宿四、心宿二

研究恒星光谱的意义

  • 反映恒星的温度高低(蓝色温度最高,红色最低)
  • 了解恒星的化学组成
  • 推知恒星的运动特征

6. 恒星的亮度和光度

(1)概念

恒星的亮度(E)是指地球上受光强度,即恒星的明暗程度;光度(L)是指恒星本身的发光强度。

  • 视星等(m):表示天体亮度等级
  • 绝对星等(M):表示天体光度等级

全天可见恒星 6000 颗,目视极限 6.5 等(数字越大越暗)

亮度与距离

$$\frac{E_1}{E_2}=\frac{{d_2}^2}{{d_1}^2}$$

亮度与距离

(2)星等与亮度的关系

  1. 星等愈小,亮度越大;星等愈大,亮度越小
  2. 星等以等差级数减小,亮度以等比级数增大

$$\frac{E_{m_0}}{E_m}=2.512^{m-m_0}$$

(3)光度与亮度的关系

恒星在 10 pc 处的视星等——衡量恒星本身的发光强度:

$$\frac{d^2}{10^2}=\frac{E_M}{E_m}=2.512^{m-M}$$

$E_M$ 和 $E_m$ 为恒星在 10 pc 处和原始位置的亮度,M 和 m 为绝对星等和目视星等,d 为用 pc 表示的天体距离。

光度和亮度的差可度量天体距离:

$$M=m+5-5\lg d$$

例题
  1. 1918 年天鹰座新星爆发时,绝对星等 M 为 8.8 m,在多少秒差距处,看起来像满月(12.7 m)一样明亮?织女星(天琴座)的视星等为 0.1,若其距离增加为 10 倍,这时,它的星等将是几等?肉眼还能看得到它吗?

解:

$$\begin{align*}\frac{d^2}{10^2}=2.512^{m-M},m=12.7,M=8.8 \\ \Rightarrow d\approx 60\end{align*}$$

$$\begin{align*}&\frac{{d_1}^2}{{d_2}^2}=2.512^{m_1-m_2} \\ &\Rightarrow 100=2.512^{m-0.1} \\ &\Rightarrow m\approx 5.1\end{align*}$$

m<6.5,肉眼可见。

  1. 史书记载公元 1054 年天空出现一颗亮度为 -6 等的新星,距离为 2000 pc,求:

    1. 其绝对星等是多少?
    2. 其实际爆炸时间距今多少年?

2.1. 解:

$$\begin{align*}M=m+5-5\lg d,m=-6,d=2000 \\ \Rightarrow M=-17.5\end{align*}$$

2.2. 解:

$$\begin{align*}2000pc=2000\times3.26ly=6520ly \\ 2023-1054=969 \\ 6520+969=7489\end{align*}$$

7. 恒星的多样性

(1)以恒星的存在形式划分

graph TD
A[单星]
B[双星]-->D[光学双星]
B-->E[物理双星]
C[星团]-->F[疏散星团]
C-->G[球状星团]
光学双星(假双星)

投影位置接近,但无空间联系。

物理双星

空间位置接近,相互绕转。

  1. 目视双星
  2. 分光双星
  3. 食变双星

(2)以恒星视亮度变化来划分

graph TD
A[不变星]
B[变星]-->D["食变星(外因)"]
B-->E["物理变星(内因)"]
E-->F[脉动变星]
E-->G[爆发变星]
G-->H[耀星]
G-->I[新星]
G-->J[超新星]
  1. 光学变星(几何变星)

同食变星(英仙座 β,大陵五)

  1. 物理变星——脉动变星
  • 天琴座 RR 型变星(短周期造父变星)
    0.05~1.5 天,变幅 1~2 星等,绝对星等 0.5 等
  • 经典造父变星(长周期造父变星)
    1~50 天,变幅 0.1~2 星等,周期越长,光度越大

造父变星:光变周期与它的光度成正比,可用于测量星际的距离(造父变星测距法):

$$M=-1.43-2.81\lg P$$

  1. 物理变星——爆发变星

    1. 新星
      亮度在几小时至几天内突然剧增,然后缓慢减弱的恒星
    2. 超新星
      爆发规模比新星更大,增亮幅度为新星的数百至数千倍,抛出速度可超过 10000 km/s 的气壳(毁灭性)。

(3)按体积大小分

大多数恒星质量在 0.1~10⊙ 之间,但体积差异悬殊。分为矮星、巨星、超巨星(体积大小无法直接辩认,通过恒星的光度与温度的关系来确认)。

赫罗图:以恒星的光谱型(或温度)为横坐标,以它的光度(或绝对星等)为纵坐标,每颗恒星按照各自的光谱型和光度,在图上占有一定的位置。

光谱 - 光度图

(二)星云

星云是由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结合成的云雾状天体。

graph LR
A[星云]-->B[星云]---C[星系内非恒星状的气体尘埃云]
A-->D[河外星云]---E["实质是银河系外的星系、星团,改称河外星系"]

星云是星际尘埃、星际气体与弥漫星光组成的云雾状天体,可产生星际消光和星际红化作用

  • 星云:n>10 个原子/cm3
  • 星际介质:n<10 个原子/cm3
  • 最高真空度:32000 个原子/cm3

1. 按照形状分类

弥漫星云和行星状星云。

2. 按照发光性质

发射星云、反射星云和暗星云。

三、星系

空间上分离、而由引力束缚在一起的恒星(千亿,1011)和星际物质的集合体。

(一)银河系

  • 银河是银河系主体在天球上的投影(环天光带)
  • 银河平均宽度 20°,与天赤道成 62° 斜交

1. 银河系的结构

  1. 银晕:直径 10 万光年(球状)银冕(直径 30 万光年)
  2. 银盘:直径 8 万光年(太阳距银心 2.8 万),银赤夹角 63.5°
  3. 核球:直径 2 万光年(银心)
  4. 旋臂:英仙臂,人马臂,猎户臂(太阳)等(年轻天体)

2. 银河系的运动

(1)银河系自转

  • 自转方式:较差自转
  • 自转周期:2.25~2.5 亿年(宇宙年)

(2)整体运动

银河系以 214 km/s 的速度向麒麟座方向前进。

(3)银河系内部运动

太阳在银河系中的运动
  • 相对于银心的旋转,其速度为 250km/s,绕转周期为 2.5 亿年;
  • 相对于邻近恒星的运动:太阳系以 20km/s 的速度向武仙座方向(近织女星)前进,谓之奔赴点。

(二)河外星系

哈勃:M31 为最早发现的河外星系。河外星系数量大于千亿个。

1. 河外星系的分类

根据星系形态,哈勃首先提出星系可分为:椭圆星系、透镜状星系、旋涡星系、棒旋星系和不规则星系。漩涡星系 >60%,椭圆星系 <30%,不规则星系 <15%。

2. 河外星系的运动

(1)星系退行

哈勃定律:$V=HD$

V 为星系退行速度,D 为星系距离,H 为哈勃常数

  • 测量星系的距离:$D=\frac{V}{H}$
  • 测量宇宙的年龄:$T=\frac{D}{V}=\frac{1}{H_0}$(假设宇宙的膨胀均匀)

星系越远,视向速度(退行速度)越大

(2)星系碰撞

星系群中星系距离较星系直径小,碰撞概率大

四、星系群与星系团

(一)星系群

具有一定力学联系,但成员数目较少(<50 个)的星系集团。

(二)星系团

具有一定力学联系,成员星系数目成百上千的星系集团(超星系团)。

五、总星系:所有星系的总称

总星系=已知的宇宙

总星系是人类用现有的观测手段和方法,所能观测与探测到的宇宙空间全部范围。

  • 宇宙年龄半径 137 亿年
  • 空间半径 465 亿 ly
  • 哈勃望远镜的极限 130 亿 ly